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二 D
Workshop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Ⅱ) D 
開課學期
112-2 
授課對象
工學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授課教師
康旻杰 
課號
BP7184 
課程識別碼
544 M0430 
班次
 
學分
4.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6,7,8,9(13:20~17:20) 
上課地點
公館101 
備註
高階實習:都市交錯群落的生態村演化。
總人數上限:8人
外系人數限制:3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都市交錯群落的生態村演化

臺北公館蟾蜍山聚落和桃園龜山過溪聚落都是位處城市與自然交界處、饒富生態多樣性的都市邊境,是人與自然生態環境互動密切的「都市交錯群落」(urban ecotone)。兩地在產權脈絡複雜的聚落保存行動過程中,居民皆自主地提到自然生態與住居環境相互依存的聚落特質,尤其在都市交錯群落的物種及計畫張力下彼此協調共生,儼然是未經人為規劃介入的自發性生態村(spontaneous settlement amidst natural ecology)。因而,生態成為保存論述和聚落居民生活的交集,甚至進一步從過往強調原居民居住權的社會正義觀點,延伸出人與生態不可分割的整體環境正義論點。經由與都市保育行動者的策略,蟾蜍山與過溪正由非正式都市聚落轉向意向性生態村(intentional ecovillage),且非僅是以生態為表象術語的都市保育策略,而是朝向深層生態、重構自然與文化關係的探索。

因兩處聚落所在區位仍屬六都都市治理範疇,不得不面對土地產權及土地使用分區的法源爭議。蟾蜍山聚落土地為數個管理機構代管下的公有地,目前都市計畫仍為住宅區及學校用地;過溪聚落則為私有土地,近兩年部分住戶集資買下其中幾塊土地,避免休閒產業資本整筆買下土地遂行開發,土地使用則為保護區。本課程將以蟾蜍山和過溪兩處聚落為實習田野,探討在不同產權及地用框架下,同樣懷抱生態村企圖的都市交錯群落如何開啟保育規劃行動,並引介蓋婭「生態村設計教育」(Gaia EDE, Ecovillage Design Education)及聯合國人居署「淨零碳村規劃準則」(UN-Habitat Net Zero Carbon Village Planning Guidelines)內容,與居民分享協作,發展出在地脈絡化的生態村模式。

現階段蟾蜍山與過溪聚落都有一群積極投入環境教育及保育轉型的居民,嘗試自我組織,且與外部資源團體合作,進而推促跨聚落的串連及交流,藉此帶動社區其他居民參與,逐步在日常行動中建立真實生態村的機制及雛形。本實習課將在基礎田野訪調後,透過工作坊啟動「對話式規劃」(dialogical planning)的操作,媒合專業知識與在地知識的交換,並與居民一起評估是否透過生態村及淨零碳村的課程學習,申請成為「全球生態村網絡」(GEN, 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的會員。期間也可能拜訪臺灣其他已成形或成形中的生態村,或以論壇方式促成更多元的跨生態村對話。


 

課程目標
1. 推促生態村規劃設計的具體實踐,並滾動式反省由外而內的知識系統與由內而外的在地知識之間的差距,及其對話銜接的可能。
2. 以公館蟾蜍山及龜山過溪聚落為田野,從生態-社會之研調、訪談、及在地工作坊的行動,與居民建立彼此信任的關係。
3. 將生態視為一跨物種、跨物質、跨領域聚合的集體,從而思考可持續性生態村的價值及其與外在世界/城市的關係。
4. 評估「全球生態村網絡」會員的責任、義務、及學習機會,並在共識下協助社區申請加入的流程,或建立未來生態村的生活公約。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Ecovillage Design Education, 生態家園-可持續生活教育課程, 2006, Gaia Education,
Net Zero Carbon Village Planning Guidelines for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China, 2020, UN-Habitat.
Social Ecological Cooperative Housing, 2023, id22 institute for Creative Sustainability, JOVIS.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